新華社成都7月23日電(記者陳健)一節(jié)火車般體積的巨大“圓柱”橫放在車間里,在“圓柱”的一頭,安裝著藍色、黑色和白色的各式“刀片”。這就是修建地鐵、打通隧道時用的“打洞神器”——盾構機。
這是記者日前跟隨四川省推動制造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工作會議的與會代表們,在位于四川省德陽市的中鐵裝備思遠重工盾構機西南總裝基地里,見到的場景。

↑中鐵裝備思遠重工盾構機西南總裝基地,一臺正在生產中的“打洞神器”盾構機。新華社記者 陳健 攝
“藍色的是刀盤,相當于盾構機的牙齒,用來打洞。黑色的是滾刀,專門對付巖石。白色的是刮刀,把渣土刮走,再通過螺旋葉片輸送到后面去。”中鐵裝備副總經理卓興建說。
在各式“刀片”的后部,是起加固作用的拼裝機。在掘進過程中,拼裝機把鋼筋混凝土管片拼裝成環(huán)。前面掘進一環(huán),后面拼裝一環(huán)。這個“打洞神器”就是靠這樣一邊掘進、一邊加固,來完成許多高難度的隧道工程。
2017年5月,央企中鐵裝備與民營企業(yè)思遠重工合作,在德陽成立盾構機總裝基地。截至目前,這個基地先后生產制造了30余臺盾構機,在成都地鐵、西安地鐵、廣州地鐵、重慶地鐵等項目大顯身手。
“過去,盾構機主要被德國、日本等國家壟斷,國內需要高價購買。”卓興建說,現在,國內企業(yè)通過自主攻關,突破了一系列世界級的技術難題,成功實現了盾構機國產化,國產盾構機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達到90%以上。
“重裝之都”德陽是我國西部重大技術裝備制造基地。位于德陽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是我國最大的發(fā)電設備制造企業(yè)之一,為全國提供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型發(fā)電裝備。東汽歷時10年自主研發(fā)的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機,去年9月點火試驗成功,目前,東汽已建立起完整的重型燃機研發(fā)、試驗、制造體系,形成自主研制和產業(yè)化能力,打破了國外巨頭的技術壟斷。
“這個點火試驗到底有多難呢?打個比方吧,就像在十級狂風中去點燃一根蠟燭。”東汽總經理助理趙世全說,以前我國引進重型燃機,只要一談到技術轉讓,國外企業(yè)都是一口拒絕,這些都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關鍵核心技術。
過去,重型燃機的這些關鍵核心技術被國外控制,國內企業(yè)用起來不僅貴,還充滿變數。如果因為某些原因,國外“斷供”了,國內“買不到”核心部件,電廠就只能“癱瘓”?,F在,東汽潛心自主研發(fā),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一臺臺“爭氣機”不斷下線。
↑綿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一部手機展品引起參觀者的興趣。新華社記者 陳健 攝
目前最“火”的電子信息產業(yè),也在四川不斷擦出新的“火花”。在“中國科技城”四川綿陽市,綿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內,一塊塊柔性AMOLED屏幕可實現彎曲、折疊等多樣形態(tài),賦予了終端產品無限的想象空間。京東方項目是綿陽迄今為止投資額最大的單體工業(yè)投資項目,也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柔性AMOLED屏幕生產線之一。
記者從四川省經信廳了解到,下一步,四川將深入推進國家數字經濟創(chuàng)新發(fā)展試驗區(qū)建設,聚焦制造業(yè)新增長點培育,加快布局和引進5G、軌道交通、工業(yè)互聯網等領域的一批重點項目,超前布局前沿新材料、衛(wèi)星互聯網、氫燃料電池等一批未來產業(yè)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