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ion="編輯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style="border: 0px solid rgb(0, 0, 0); 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 10px auto; display: block; max-width: 900px !important; height: auto !important;" alt="" />
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效果圖。
北京城市副中心又一個重點工程迎來好消息。記者昨天獲悉,地處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的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日前正式動工,開始基坑圍護結構施工。不同于常見的交通樞紐,設計上,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將建筑朝向街角方向打開,同時突出藍綠交織的城市特色,塑造街區(qū)“綠島”中的樞紐建筑。
實現多種客運方式的銜接
位于運河東大街和通濟路交叉口東北角的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地處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與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qū)之間,緊鄰地鐵6號線東夏園站,建成后將成為城市副中心對外交通與內部交通的核心銜接點,是支撐副中心公共交通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
從工程圖上看,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總建筑面積49900平方米,地下二層、地上三層(局部6層)。其中,地上主要設置候車大廳、公交停車區(qū)、站務用房及配套便民服務設施等,地下主要為換乘大廳和小汽車停車區(qū),借此實現公交、地鐵6號線、微循環(huán)公交等多種客運方式的銜接和換乘。
“乘客乘坐地鐵6號線抵達東夏園站后,可通過區(qū)域微循環(huán)公交線路,快速抵達行政辦公區(qū)內各個地塊。同時,通過垂直于通濟路設置的地下通道,可以將東夏園站與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下二層下沉廣場相接。”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團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工程師郭超介紹,未來,中國人民大學通州校區(qū)和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之間也將建立地下連接通道。如此一來,就實現了相鄰地塊的地下空間串聯,乘客可以通過便捷的地下步行系統(tǒng)前往各處。
給圍護結構加“保護罩”
“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地下結構采用混凝土現澆體系,地上結構采用全鋼結構體系,建筑幕墻則采用單元裝配式。目前正在進行的是基坑圍護結構施工。”郭超告訴記者,由于基坑圍護結構緊鄰城市副中心地下綜合管廊和正在運行中的地鐵6號線東夏園站,最近距離僅有3.3米,保證圍護結構施工不破壞既有結構成為近期施工中的難點。
針對此,項目部不僅在基坑圍護結構中采用了雙排隔離樁和錨索支護結構,還在錨索施工中使用了更智能的套管鉆機。“鉆孔過程中,就像是在孔外加了一圈‘臨時保護罩’,從而實現穩(wěn)固結構的目的。”郭超說,相比普通的鉆機,這種鉆孔方式工作量相對較大,效率也相對較低,但施工更安全,“安全是施工中的第一原則。到今年年底,我們要‘大戰(zhàn)百天’,爭取實現年度任務目標。”
塑造街區(qū)“綠島”中的樞紐
記者注意到,和常見的封閉式綜合交通樞紐不同,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在設計上更突出開放性,不僅將建筑朝向街角方向打開,還設置了屋頂花園、綠化平臺等立體空間,讓開放的建筑與周邊城市環(huán)境形成順暢過渡,令綜合交通樞紐融入城市環(huán)境之中。
同時,設計中還突出藍綠交織的城市特色,將城市綠帶景觀擴大引入綜合交通樞紐場地內部,與候車空間結合形成綠色低碳的社區(qū)生活環(huán)境,塑造街區(qū)“綠島”中的樞紐建筑。
未來,待東夏園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后,市民可以看到一個“燈籠”的標志物點亮這座街區(qū)“綠島”,讓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城市副中心再添一座綠色建筑。(記者 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