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見過拉登的西方記者眼里,拉登是一個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的人,身材瘦削,留著濃密的絡腮胡子,像個文弱書生,平時常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長袍,講起話來輕聲輕語,極有禮貌,跟阿凡提一模一樣。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后卻成了美國的頭號“眼中釘”、“肉中刺”。拉登和他的組織之所以能讓美國大哥頭疼不已,還一時半會拿他沒辦法,全源于基地。也就是說,拉登和他的組織,有了基地的支撐,也就擁有了和美國大哥的相對叫板權。反過來說,如果拉登和他的組織,沒有基地支撐的話,其命運估計早就像薩達姆一樣了。
這樣有效的手段,運用在營銷上就叫做“基地市場”,也可以理解為根據地市場。所謂像拉登一樣做營銷,也就是要全力建設與打造自身品牌及產品的基地市場,從而獲得企業(yè)的源泉式、持續(xù)式發(fā)展,擁有和行業(yè)老大的相對叫板權。
毛主席和他所統(tǒng)率的共產黨的發(fā)家史,事實上也是一部革命根據地的發(fā)家史,先是井岡山,然后是延安,然后是向北發(fā)展、向南防御,再然后是打過長江去,解決全中國。一路走來,根據地無時無刻不在發(fā)揮著其偉大的功用。星星之火,之所以能夠燎原,就在于它形成了根據地。而在根據地上,毛主席數次瓦解了在軍事力量上數倍于自己國民黨圍剿行動,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明了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麻雀戰(zhàn)等新型戰(zhàn)法,成功地對抗了蔣介石的正規(guī)戰(zhàn)。所以如果要說共產黨的勝利事實上根據地的勝利,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有著相當的道理的。
源于營銷戰(zhàn)歸屬于軟戰(zhàn)爭的范疇,其市場競爭的慘烈和營銷的結果與戰(zhàn)爭極其相似,可無戰(zhàn)火硝煙的過程,就讓很多的營銷人都不自覺地走向了戰(zhàn)爭的反面。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企業(yè)的新產品上市,都是哪里市場大就打向哪里,跑馬圈地似地大力開展招商運動,除了有錢外對經銷商沒有其它要求,當然也沒有對經銷商有效的支持,所謂的支持就是傳統(tǒng)的物料支持和廣告返點,一段時間下來,經銷商的貨如果整不出去,就開始新一輪的招商運動,如此反復。
進一步的,開始有了廠家的廣告支持,腰粗的,就在央視上進行全國覆蓋,弱一些的就打省臺或者地市臺,市場大的地區(qū),也開始每個區(qū)域市場都配置相應的銷售人員,但銷售人員的重點工作還是圍著經銷商轉,想著花樣地讓經銷商多打款多壓貨;再進一步的,開始有了終端致勝的意識,開始關注產品的陳列與堆頭,但受限于根據地意識及競爭意識,大多數的關注也就是關注產品是否進入了終端,是否陳列了出來,至于競爭對手是不是強勢?有沒有可能發(fā)展為根據地?
根據地建設的階段性步驟等問題,上層的總部都沒有考慮,又怎么可能指望下層的銷售人員去考慮。于是,大家都在做著同樣的事,銷售人員的關注點開始轉向立竿見影的促銷上,都在忙著要促銷政策,漸漸地,大家都進入了一促就銷,不促不銷的境地,大家都開始驚呼:營銷進入了僵局!營銷進入了無招時代!
基地市場是企業(yè)的根本。缺乏基地市場的支撐,再高的大廈都顯得根基不牢固,都存在著被后進者取代的可能。
基地市場是一種意識。如果連這個意識都沒有,很難想像這樣的企業(yè)能夠在營銷戰(zhàn)中笑到最后。只有具有基地市場意識的企業(yè),所走的每一步才是夯實的,才會在營銷戰(zhàn)中成為笑到最后的那一位。
基地市場是一種信念。一種“局部大于整體”的信念,徹底巔覆了我們傳統(tǒng)的“整體大于局部”的生活信念,要真正接受起來并不容易。但從長遠看,一半都比全部要大,試圖吸引每個主要細分市場的品牌注定成為微不足道的品牌。
你敢像拉登一樣做營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