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踐迷失”:也稱為管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是指管理理論(管理學研究成果)難以指導實踐、難以解決實踐問題,突出表現(xiàn)為管理學研究者“自娛自樂”、“做練習”式做研究,對實踐“插不上嘴”(實務界不應用管理學研究成果)。根據(jù)實踐者的感知界定,明顯的脫節(jié)包括重復常識、違背客觀事實、顛倒因果關系和同義反復;根據(jù)時空適用性來界定,理論在較短的時間后失效屬于明顯的脫節(jié)。
2、“客戶迷失”:管理學研究者的客戶有同行客戶和實踐客戶兩類,對管理學研究成果評價的優(yōu)先次序依次是:實踐客戶、同行客戶、專業(yè)機構,但是,學術界把這三者的次序完全顛倒了。研究者不追求為實踐客戶創(chuàng)造價值,而是追求同行客戶的認可(發(fā)表論文)或專業(yè)機構的鑒定和評獎。典型的客戶迷失有拋棄客戶型、客戶倒置型、兩頭踏空型3種,管理學界這3種迷失都相當嚴重,這加劇了實踐迷失和學術不端兩大問題。
3、“價值迷失”:管理學界的價值迷失有三類:(1)內心價值迷失表現(xiàn)為達不到“為學術而學術”的境界,功利型自娛自樂居多;(2)外部價值迷失表現(xiàn)為沒有使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也有交換價值,甚至交換價值注水和泛濫;(3)誤把內心價值與外部價值的關系當作你對我錯的關系。價值迷失是實踐迷失和客戶迷失的深層原因。
4、“方法迷失”:管理學界的研究方法迷失包括:(1)學習研究方法為發(fā)表論文,而不是為創(chuàng)造價值;(2)雙向迷失,即一流期刊多數(shù)論文所用研究方法像屠龍術或煉丹術,三流期刊多數(shù)論文所用方法像剪貼術。一流期刊論文雖然比三流期刊論文所用方法嚴謹?shù)枚啵獠啃Ф榷疾桓?,或者說兩者都迷失了外部效度;(3)實證研究狹隘化,量化建模法占統(tǒng)治地位,其它實證研究方法受排擠;(3)生搬硬套美國構念,僵硬翻譯英文概念。
二、“四大迷失”的形成原因
1、客觀原因:(1)管理學的應用鏈比其它學科更長;(2)研究成果對實踐的貢獻難以分離評估;(3)付款人與使用人分離且關系疏遠。
2、主觀原因:(1)研究者的價值觀扭曲;(2)研究者的表達方式背離了客戶導向。
3、制度原因:(1)學術評價體系(考核與獎勵制度、指標)的誤導;(2)學術評價中沒有區(qū)分實踐派管理理論和文獻派管理理論。
三、建議與出路
管理學界的“四大迷失”相互交織、難以截然分開。要走出迷失,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對策。
1、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研究者、審稿者、學術評價政策制定者都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走出“四大迷失”的根本所在。借用“八榮八恥”的樣式,筆者提出管理學研究“八榮八恥”價值觀,即:①以仰望星空為榮,以急功近利為恥;②以俯視大地為榮,以自娛自樂為恥;③以使用價值為榮,以價值背離為恥;④以方法平等為榮,以一法壟斷為恥;⑤以簡單有效為榮,以復雜無效為恥;⑥以重復檢驗為榮,以貌似科學為恥;⑦以自主創(chuàng)新為榮,以抄襲拼湊為恥;⑧以引進吸收為榮,以生搬硬套為恥。
上述“八榮八恥”價值觀中前3項在“價值迷失”的論文中有詳細論述,其中的第2項主要針對實踐迷失,4~6項針對一流期刊論文的方法迷失,第7項針對三流期刊論文的方法迷失,第8項針對理論引進和翻譯中的突出問題。
2、改革學術評價體系
認清研究成果的價值排序,改革學術評價體系,不再片面強調刊物等級指標,而是以“使用者、讀者、引用者”為核心,按照研究者的自我定位分類進行評價。詳細論述見“客戶迷失”的論文。
3、對研究方法“撥亂反正”
(1)糾正實證研究的狹隘化
實證研究是用事實和證據(jù)來發(fā)現(xiàn)真相和因果關系。例如,律師為當事人辯護時,為了發(fā)現(xiàn)真相和求證因果關系,會收集大量的事實和證據(jù),推導出令人信服的結論,這是實證研究方法的典型應用。遺憾的是,管理學界對這種實證研究視而不見,反而把實證研究的含義狹隘化,誤認為只有量化建模法才是實證研究。因此,必須糾正實證研究的狹隘化,只要事實和證據(jù)確鑿,推導結論有理有據(jù),不管是扎根方法、實證體悟法、觀察思考法、簡單計算法,還是案例法、實驗法,都應屬于實證研究。
(2)扶持非主流實證研究方法
量化建模法的優(yōu)勢是內部效度可以檢驗,但是,對管理學研究成果來說,外部效度比內部效度更重要。扎根方法、實證體悟法、觀察思考法、簡單計算法、案例法、實驗法的外部效度通常比量化建模法更高,但是,一流管理學期刊上用這些方法的論文與量化建模法的論文數(shù)量之比太低。建議一流管理學期刊給這些非主流弱勢方法開辟專門欄目、留出文章數(shù)量額度。
(3)避免量化與質化研究方法失衡
類似管理學中抬高量化研究、貶低質化研究的現(xiàn)象,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存在。自然科學有兩大傳統(tǒng):博物學傳統(tǒng)和數(shù)理傳統(tǒng)??茖W史上博物學的地盤不斷被侵蝕。但是,博物學對人類經(jīng)驗、知覺的拓展是實質性的,永遠不會終結。在哲學界,即使是真正能夠揭示真相和因果關系的數(shù)學化,也受到廣泛的質疑和批評。在管理學界,量化模型的研究結論中真科學與偽科學混雜在一起,無法分辨,因此,管理學更應該保持量化方法與質化方法的平等地位,避免讓兩者之一壟斷學術陣地。
4、管理學研究者自我救贖
上述第2、第3項屬于再造學術環(huán)境,如果學術環(huán)境短期內難以改變,只能靠管理學研究者自我救贖。在同樣的不良的學術環(huán)境下,仍然會有一部分研究者取得有價值的成果。學術環(huán)境無疑是管理學界“四大迷失”的重要原因,但是,研究者不應把問題全部歸咎于學術環(huán)境,不應把學術環(huán)境問題和社會問題當作自甘迷失、不思自我救贖的借口。按照“問題驅動”的研究理念,問題越多,反而是出成果的機會越多。
根據(jù)“物以稀為貴”原理,在研究方法由量化建模法統(tǒng)治,研究對象充滿偽問題或弱問題的情況下,如果研究者按照問題驅動的理念、使用非主流的有效方法,不僅這種研究理念和方法是稀缺的、珍貴的,而且有可能取得高價值成果、獲得高回報。
用非主流的扎根方法、實證體悟法、多案例研究法、實驗法耗費精力多,成果難以在一流期刊發(fā)表,對職稱晉升不利,短期內出力不討好。跟隨主流研究方法,“做練習”、“自娛自樂”式做研究,是管理學研究者風險最小的決策,但是,為客戶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自己才有價值!如果研究者想通過為客戶和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就應該以問題驅動來選擇研究對象,以“扎根精神”進行研究讓問題和理論自然涌現(xiàn),這樣取得重大創(chuàng)新或重大成果的概率更大。一旦成果得到社會的認可(不一定是管理學界主流的認可),研究者不僅實現(xiàn)了自我救贖,也實現(xiàn)了對管理學的救贖。
四、小結
“晨鐘暮鼓,警醒叢林迷路人;經(jīng)聲佛號,喚回苦海名利客”。最后用這副稍加改編過的經(jīng)典對聯(lián)作為“四大迷失”系列論文的結尾。這4篇論文不可能有“經(jīng)聲佛號”般的威力,但是,希望這4篇論文像晨鐘暮鼓一樣,對處于“四大迷失”中的研究者有警醒作用。